骑车这么久,该了解下摩托车后摇臂为什么是弯的

MotoCity

是否有人曾经想过,为什么近代的仿赛车后摇臂很多都是像香蕉的形状一样弯弯的?跟70、80年代那种钢管摇臂大异其趣,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原由呢?

就我有限的记忆以来,似乎是1996年 Aprilia RS250 首先有了这样的后摇臂。在那个二行程的时代中,车辆的排气系统需要体积可观的膨胀室来搭配高性能引擎。所以在这样的需求之下,Aprilia RS250 才有这样的造型后摇臂。

不过若不以市售车来探讨,Kevin Schwantz 的 Suzuki RG500 GP 赛车上,比 Aprilia RS250 更早就看得到类似的后摇臂设计,其实说不定还有其他车款或是赛车有同样的设计,只因年代久远已经一时记不清楚了。


GP500 首创的海鸥后摇臂,可以改变后轮输出时推动车身的角度力量,可降低因为动力过大而造成车头浮举无法控制的情况。

不过谁是第一第二这并不是重点,光看到 Kevin Schwantz 的 RG500 赛车后摇臂,就知道这不会是大量生产的东西,绝对是手工少量耗费大量时间制作的高单价厂车零件。

即便到了1996年的 Aprilia RS250 车款上,这也不是大量生产的车款,所以手工制造高单价的铝合金摇臂也还有生存的空间。

不过等到雅马哈车厂也将这样的后摇臂设计纳入大量生产的规模之后,这样的后摇臂不再是少量手工生产的高单价产品,这一切都要感谢真空压铸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有了这项技术的问世,车厂就能够将后摇臂设计跳脱传统的钢管结构设计,例如下图的2002 Yamaha R6车款。

但是到了2003年全新 R6 上市之后,雅马哈车厂首次导入 Controlled Fill Casting 技术用在后摇臂与车架的制作上,从此为全世界机车设计开启了全新的纪元。

雅马哈车厂宣称的 Controlled Fill Casting 技术,其实就是 Vacuum Casting(真空压铸技术)。基本概念就是将流动的铝合金用真空吸引的方式注入模具,可以做到过去钢管车架或摇臂无法达到的造型与钢性,更重要的是还有轻量的优势。

根据雅马哈过去公开由山形裕博士研究的资料当中,可以得知当车厂开始导入CF科技(真空压铸)之后,将后摇臂设计成像拱桥一样的弧度。不但可以将摇臂做得更轻更坚固,同时厚度更薄也能够带来轻量化的帮助。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厚度来达到维持不变钢性的目的,更能承受来自引擎的强大动力。

所以自从 Yamaha R6 车款开始导入真空压铸技术之后,这项技术现在已经是所有车厂都会使用的科技。因此现代的车款才得以越做越轻,却越来越坚固。

真空压铸技术带来不仅仅是后摇臂的革命,也是车架设计的转变,更是机车设计制造全面性的转变。

译文 : Wei2go

排版 : M.C.S

来源 : Motorcycle.com

公路车 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