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简史(一)

欧耶菌

日本是世界摩托车工业强国,其生产的摩托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像本田、川崎、铃木、雅马哈都是享有盛誉的摩托车品牌。

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摩托车工业就已经起步,1896年日本就开始从德国引进机动轻型自行车并且仿制零部件。这可以视作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的萌芽阶段。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简史(一) (1)

1908年,一位名叫岛津木酋藏的日本人手工制造了一辆配备396cc排量的两冲程发动机的摩托车,供自己使用,这是日本民间首次开始生产摩托车整车的尝试。

其后日本相继出现了很多摩托车制造企业,例如东发制造所和村田铁工所,甚至马自达的前身—广岛东洋公司都引进并仿制了很多欧美品牌的摩托车,但是技术含量较低,但产量小,且价格高,非普通老百姓所能拥有,故一般作为政府及国家机关使用的交通工具。

1926年到1936年期间,美国哈雷通过出口日本发动机总成,并且委派技术人员指导日本陆王公司生产的方式,日本本土摩托车技术水平得到迅猛提升。1937年,陆王公司生产的VL1200型发动机气缸容量达到了1207.3cc,最大功率达到了21kw/4000转,最大扭矩可达63nm,极速可达97km/h,如果是两轮状态,极速可达120km/h。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简史(一)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王生产的边三轮摩托车以及“MEGURO”摩托车就充当了侵略中国及东南亚的战争工具。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简史(一) (3)

二战后期的时候,陆王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年产量可达近万辆,而其他一些小型摩托车制造商因为技术实力落后,也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采购支持,在日本国内的影响力并不大。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陆王公司也结束了相对较为辉煌的发展时期。由于国内需求量不大,且仅仅只有政府部门采购,普通平民无缘问津,因而陆王公司生产的摩托车生产规模小,进一步加剧了单车成本高的问题,再加上技术上始终无法更新升级,陆王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黯然退场,以破产倒闭为结局。

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战后需要重建社会经济,民众需要大量价格便宜油耗小,结实耐用的小排量民用摩托车,市场需求量极大。此时的日本很多工业企业转而生产民用小排量摩托车,最多时竟然有200余家摩托车制造企业及品牌。

此时在日本国内的摩托车市场,产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东发制造所,于1923年创立,此时已经改名为东发公司。他的产品市占率达到了22%,高于当时尚属起步阶段的本田。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简史(一) (4)

东发公司在当时的技术上也领先与本田,其研发的CA系列摩托车产品在当时日本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赛车领域也硕果累累,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可惜的是,东发公司在黄金发展阶段却止步不前,一直犹豫于扩大生产规模与提升技术储备研发的两难阶段,最终被眼光更加长远的本田所超越,最后退出了与本田的摩托车市场争夺,转而生产游艇挂机,直到今天。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简史(一) (5)

生产轮胎的普利司通,也曾经在战后参与了摩托车生产,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54年普利斯通与富士旗下的一家发动机公司合作,共同组成了普利司通摩托车公司。其风冷两冲程的EA1摩托车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并且在技术研发上有重大突破。其气缸内壁电镀涂层技术就是普利司通所发明,后来被雅马哈,铃木等公司购买了专利技术。这项技术能显著提升气缸使用寿命,是普利司通在摩托车行业留下的重要遗产。1967年,由于四大家摩托车品牌的崛起,普利司通预感在摩托车生产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甚美妙,因而退出了摩托车生产领域,转而回头专攻老本行轮胎行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民间对于小排量摩托车的需求量大增,每年的需求量以40%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商机使得大量日本企业投入到摩托车生产的浪潮当中。最多时竟然有两百多家企业,其中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家品牌就是在这段时期茁壮成长起来的。

1953年日本摩托车生产数量还只有10万辆,但是到了1960年,生产量迅猛增长到140万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大批没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纯靠仿制抄袭的企业被大量淘汰。想一想,是不是像极了今天的国内摩托车市场?

经过不断的市场洗牌,大浪淘沙,日本本土的200余家摩托车生产企业,进过不断的市场兼并,收购或者破产倒闭等市场行为,最后就仅仅剩下了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这四家摩托车品牌。但是从实力上来讲,这四家摩托车品牌整合了日本国内最强的摩托车生产技术以及规模,生产资源极度集中,实际上整体实力反而得到了增强。

进口 休旅车 怀旧